•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0-9 澎湖石灰業的起源

許賀,許家村下社西宅房地20世之先祖,依據許文要發表於《港仔尾代誌》第二期<許家石灰行>,許賀乃許文要之曾祖父,生於道光16年(1836)、卒於大正2年(1913),許賀八歲即赴高雄,十八歲習得石灰燒製技術回澎開創許家村第一座灰窯,因燒製技術卓越,品質出眾也因此引領風潮,赤崁、港尾、白坑、紅木埕等地都有前來習藝者。因此,許文要以為許賀乃澎湖石灰工業之創立者。許賀於澎湖創立石灰業的年代當在1854年左右。然而,細查清代澎湖方志記載,事實卻非如此。

清代澎湖通判陳廷憲曾作澎湖雜詠二十首,其中有一首提及:「近水生涯海當田,吐餘螺殼尚論錢。燒成不獨塗牆好,還與舟人補漏船。」詩後並有註解:「海產珠螺如指大,海人拾取盈筐,以針挑肉,食之味最甘美。其殼雜蠣房燒灰,利賴無窮」。陳廷憲,任職澎湖通判的時間為嘉慶8年9月 (1803),嘉慶10年6月(1805)卸事。從陳廷憲的詩作可知,早於1803年澎湖居民已利用牡蠣或螺貝類的殼來燒製石灰。許家居民於民國60年代尚有將挑完螺肉的珠螺殼或是挖出貝肉的厚殼縱廉蛤(厚殼仔)之殼,論斤秤兩賣與灰窯業者。其次,《澎湖續編》於嘉蔭亭條下提及:「……廟西瓦厝一所,本官地,紅毛城鄉民高全起蓋店屋,轉典與王媽生之父;後蓋兩進,並西畔竈厨一小間。東至宮邊,西至壙,南至海,北至後山。用過工料銀一百餘元。高姓復於道光九年四月將此店屋,另灰窰一座、壳仔埕一所,杜賣與媽宮社鮑信(即倉書鮑國珍)為業。」道光9年(1829) 紅木埕嘉蔭亭(今日三官殿)此地已有灰窰一座,更有堆置石灰原物料的壳仔埕一所。

以上兩則清代澎湖方志的記載,1803年陳廷憲已記錄到澎湖的石灰相關產業;1829年嘉蔭亭(今日三官殿)此地已有灰窰一座、壳仔埕一所,再以澎湖四周皆是海洋的地理環境,潮間帶不僅剩產螺貝類,珊瑚礁碎削皆是生產石灰的原料之一,且容易取得,產製時輝有其先天的地理環境條件。澎湖石灰業的起源不僅於1803年、1829年已有記載,清初澎湖可能已有燒製石灰的產業出現,而非遲至1854年始有許賀於許家村創立澎湖第一座灰窯。

日治時期,依據《大正7年澎湖第一統計書》記載,大正6年澎湖已有許多石灰業者:東西澳6戶、時裡澳1戶、林投澳2戶、南寮澳6戶、鼎灣澳4戶、通梁澳1戶、瓦硐澳4戶、鎮海澳1戶、赤崁澳3戶、西嶼澳6戶,合計共34戶,職工82人,年產1,148,860斤,產值3,437元。二次戰後,白坑石灰業繼起一隻獨秀,最高曾有16名業者從事此行業。然而,水泥工業興起,建材業的革命,迫使灰窯業者的經營每況愈下,百餘年的許家灰窯業也日益萎縮,最後一口石灰窯於民國60年代以後停止運作,走入歷史。

許賀雖非澎湖石灰業之鼻祖,然其創立許家村的石灰業引領一時風騷,對澎湖石灰業的貢獻不容抹煞。我許家許氏子孫亦當謹記先祖創業維艱,開創石灰窯業之精神: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許玉河/20181108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