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0-13 富商巨賈--港尾陳潤

陳潤(1858-?),字長澤,清港尾鄉人(按:今講美),原居住地為港尾鄉80番戶。陳潤年輕時已移居澎湖廳東西澳媽宮街南町83番地經商,其商號為長順。明治30年(1897)授紳章時,稱其家財有3,000円。《臺灣列紳傳》記載:「陳潤,巨商也。明治二十八年我軍占據澎湖,君見機稅敏,先眾表誠,邀我舟師,百方斡旋,以便其上陸。島司宮內盛高賞其功祝貺。三十年四月授紳章,年今五十六。」其弟,陳長桂亦於明治41年(1908)授紳章,並於大正9年(1920)至昭和8年(1933)擔任白沙庄庄長,名望一時。

明治35年(1902)澎湖遭旱魃之災,民幾於餓殍。《臺灣日日新報》刊布澎湖慘狀勸募。臺中、臺北、臺南各處慈善家或寄附金錢、捐附米糧薯簽者,統計有三萬餘圓。澎湖各地仕紳、實業家也發起<澎湖廳管下罹災籌民籌濟事務所>籌募救助金,發起人為蔡汝璧、謝贊等共十六人,陳潤亦為其中之一,澎湖數萬災黎得以蘇活。

陳潤於媽宮設立商行「長順」,陳潤也於明治38自清國劉五店購買帆船一艘,重新命名為「新合發丸」貿易往來。「長順」於日治初期,屢見於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例如,1907年春澎湖糧食短缺,汽船自長崎運到切干片六萬餘斤。駁船甫運上陸,競買者多至數千餘人。導致警察馳至彈壓維持秩序,後由錦成、長順兩商號內給單,再由怡發號及合源號支取薯乾。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亦典藏1907年2月至1918年2月,由陳潤發信討論番薯粉、地瓜干、花生豆仁、錦黃豆、落花生油等商品的行情與交易情形,內容也涵蓋當時媽宮的商號:媽成、怡發、肇記、崇記等。

1910年底,陳潤因偶染病氣甚危,因發心愿,祈病愈時以百金救濟貧乏。果然爻占勿藥,並於1911年2月還願濟助貧者,臺灣日日新報因此以<積德可嘉>報導其善行。明治44年(1911),陳潤協同胞弟與港尾鄉諸人,將原本之高墩改建為廟。大正2年(1913)港尾<靈應廟落成記>:
原夫廟前之地,昔建高墩,備我鄉安鎮之所也。自是以來,鄉中人莫不受其庇蔭焉。迨乎明治辛亥年冬十月朔,有陳長澤、陳淵堂二信士自取慳囊,移墩建廟、塑張元帥像。子月間而廟告成,季冬朔而像安座。斯時,遠近善信熙來穰往,大非昔比。僉曰衡門斗室,容膝不堪。爰是,長澤、淵堂會同本族茂金、順勝、與權、長桂、乾亨等共竭綿力,以襄美舉。乃於大正二年四月八日,再將斯廟全部改築,添建前殿兼塑 陳聖王、臨水夫人暨福德正神三像。閱四月念三日,廟成而像進焉。從此廟貌輝煌,慶神居以永奠,羣黎瞻仰,賴恩庇之濟眾。謹將始末勒石以記。
大正癸丑年十月十二日吉立,陳與權書。

從文中可知,高墩即為澎湖常見的石塔,辟邪、鎮護以祈福,素有祭祀。從石塔轉形成廟宇,由張元帥再增祀陳聖王、臨水夫人暨福德正神,期轉型過程饒富趣味。1912年12月,陳潤又發起興建保安宮,奉祀連元帥。大正2年(1913),陳潤獻「聲靈湄島」匾於天后宮,上款:大正癸丑年孟冬吉旦;下款:港尾鄉信士陳長澤敬獻。
此數件參與公廟之善舉,皆發生於1910年底大病痊癒之後。也許大病一場後,讓陳潤更相信神明與陰騭之信仰,乃積極從事民間宗教之事務,以彰神明之靈。

大正2年8月(1913),陳潤與楊棋等數十人成立有限責任澎湖信用販賣組合,並認股二十股,該組合以販賣花生油為主。在港尾家鄉,陳潤也與其他八人共同持有一口位於時板頭山下的石滬-大滬。臺灣日日新報於1919年10月9日更報導:富商陳潤與陳和尚諸人,提出貓嶼島上採鳥糞磷礦的申請書,花嶼居民更引頸期盼能獲得工作機會,以助家計。

昭和3年(1928),陳潤已70高齡,此時媽宮水仙宮發起修繕勸募,預計募集資金2,400元,分三年募款。發起人以許波為首,陳潤與劉達源、郭桑、方勇、陳雲、陳哲、廖石勇、陳璧、陳伯寮、高恭、林福等人亦參與此次修建。

《澎湖縣誌-人物志》稱陳潤:「曾是澎湖著名之巨商,惜乎晚年家道中落,鬱鬱以終,生卒年不詳。」古稀之齡後的陳潤,究竟發生何事導致家道中落?留給我們繼續探尋的未來。

許玉河/20190110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