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2-5 惟「吳」德馨:講美德馨家

德馨家位於講美村56號,為二落四櫸頭帶庭的大宅。蓋取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惕勵家族子孫。正身庭兩側的石柱聯:

丁酉年冬三百餘金購求舊貫乃祖乃孫

辛亥歲杪數椽老屋改築新居是父是子

上款: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九日建

下款:修繕人吳安然 長男吳超五撰行書

從此石柱聯文,丁酉年冬為明治30年(1897),吳安然與吳超五父子先是以三百多元購買鄉人舊宅,至辛亥歲明治44年(1911)改建完成,歷時14年。大厝身匾額堵有「德馨家」三字,廳門過路為「明德馨香」,廳門門豎對聯:

德讓流芳光生周室 馨名稱最治播漢家

大廳有兩對木屏對聯,木屏橫批為:道德舒懷

東來迎紫氣 南極耀文星,落款為「德馨家主人書」。

謝草鄭蘭燕桂樹 唐詩晉字漢文章

此外內堂尚有一副竹製對聯:

忠厚留有餘地步 和平養無限天機

德馨家大門入口處門楣有「讓德流馨世家風」,乃立於大正14年春(1925)。由此可知,德馨家前落在大正14年(1925)春增建,距離1911年建築第一落又經14年。前落正面有兩對石柱聯:

德澤潤沾斯福地 馨香散入只居家

德輝閭里安耕鑿 馨馥芝蘭滿室家

吳超五又名吳賡年,清末港尾社人。依據蔡光庭的研究,其遷澎始祖為吳旋,漳州海澄人。日治初期,吳賡年於《延陵堂吳氏族譜》自序云:「溯我祖諱旋,自漳州府、海澄縣、店仔八崎,南明、永曆17年(1663)分派來澎,開族港尾」。吳賡年為童生,清末與日治初期於港尾開設慎修軒書房,書房位於今「德馨家」左側。大正12年(1923)天后宮改築,港尾鄉人寄附石柱乙對,此石柱由港尾鄉吳姓師傅所雕鑿,聯文書法為吳賡年所寫「盛世慶安瀾靈昭澎島 母儀欽令德祥發湄洲」。吳賡年育有二子,吳煥宗與吳朝宗。日治時期,澎湖人大量遷徙高雄,大正末期白沙庄在高雄之人士已達數千人,因故常發生口角械鬥、甚至同庄操戈之事,惹人笑柄。1926年10月,陳良、吳煥宗、郭盛、蕭炎等人籌組白沙庄人會,以救助行旅失業,疾病死亡為目地,並訂於同年12月12日召開總會,以鄭回位於鹽埕町桂回成工業部為連絡處,至12月初加入者已達400名。總會後因故延遲至1927年4月24日於婦人會館舉行發會式。較之1927年10月成立的澎湖廳民會更早。吳煥宗顯然亦是地方意見領袖。

昭和8年(1933),陳梅峯、吳爾聰、鮑迪三、 陳文石、顏其碩等人有感於有關清光緒年間所刊行之《澎湖廳志》只餘二三殘本,則開澎以來凡前憲興學保民之豐功,先正、鄉賢、貞女節婦之事蹟,以及名人、島上景物之歌詠恐湮沒不傳。遂以陳梅峰為首發起重印之工作,同年9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以<澎湖廳誌重印百部>為標題呼籲各界踴躍申購,並希望各街庄能保存一部。吳煥宗與港尾鄉人陳潭海皆訂購一部。 民國54年(1965),白沙鄉農會總幹事呂築逝世,乃由澎湖縣農會總務課長兼推廣課長吳煥宗繼任總幹事一職 。吳煥宗甫上任,隨即展開農村訪問,與農民交換意見,協助農民增加生產改善經濟狀況, 頗有建樹。

吳煥宗育有四子分別為吳公權、吳公留、吳公英與吳公民。吳煥宗於二次戰後以講美駐軍頗多,乃協子吳公留興建振衣浴室,提供官士兵洗澡之地,「振衣」蓋取自楚辭「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清白持身之意。吳公留育有三子,吳青雲、吳瑞雲與吳曙雲,吳清雲為國內線商船船長、吳瑞雲乃逢甲大學副教授,吳曙雲警察退休。吳公留與其子易地而居時仍不忘德馨家之門風,吳瑞雲特地從故宅描繪內堂「德馨家」之門額,復刻於新居,以示不忘祖先之教誨。

「德馨家」古宅,大大的「吳」字依舊矗立於門樓之上,遙想吳安然與吳賡年父子二人自1897年至1923年先後擴修德馨家,以能明德馨香,或有斯是陋室,惟「吳」德馨之念,藉以惕勵子孫清白自持。

許玉河/20210119

#感謝吳瑞雲教授口述歷史
#感謝吳青雲船長提供照片
#感謝周宏松老師聯文指導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