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1-6 改易地名鄙視在地文化

二次戰後,民國38年(1949)白沙鄉港尾村改名為講美,澎湖諸多傳統地名被更改為新地名也應在此時前後。西嶼鄉緝馬灣成為赤馬,小池角則分為池東池西兩村。白沙鄉部分大赤崁改為赤崁,小赤崁易名為小赤。湖西鄉港子尾成為許家,白猿坑定名為白坑,港底易名成功,紅羅罩定為紅羅。西寮中寮合併為中西,沙港、土地公前、水窟合併為沙港,但基本上並未易名。馬公鎮方面的變異最大,金龜頭被更名為金龍頭,後窟潭成為重光,火燒坪改為光明,舊媽宮三甲也消失在地圖的標註上,劃分為數個里;雙頭掛改為興仁,豬母水成為山水。望安鄉基本上無變動,大嶼鄉則由澎湖縣長劉燕夫以七美人塚故事報請臺灣省政府易名為七美。

中華民國政府更改臺澎各地地名基於兩個原則,一為將三個字以上的地名全部改為兩字,以符合統治上的一致性;另一個理由為地名不雅。所謂不雅,除了官方的認知加以貶斥之外,普遍認為澎湖人受日本奴化教育,除了禁日語,禁帶日帽,全力消除含有明治、大正、昭和年號的文物,在當時正權貶低臺澎文化之下,連澎湖人也產生自我否定。

例如,民國47年(1958)5月,為糾正不雅地名縣府奉准批示將馬公鎮豬母水改名為珠江,並在16日的鄉鎮長會議中宣佈,會中亦討論不雅地名「火燒坪」與「宅腳嶼」,然未做定奪。「宅腳嶼」舊名安宅,早於民國40年,《建國日報》已經使用「安宅」二字稱呼昔日的「宅腳嶼」。豬母水,早於1885年清法戰爭澎湖之役,軍機大臣左宗棠的奏摺已將豬母水改為珠母水:「十四日法兩艦駛進珠母水,復用舢板裝兵七八百人意圖上岸,復經陳得勝、關鎮岳分道攻剿,梁岳英復派幫帶劉璨瑩馳由上路夾擊,自辰至午法逆陣亡百餘名,敗回原船。我軍退至海岸,被法艦轟斃六名,帶傷二十餘名。此十三十四兩晝夜媽宮蔚裡(時裡)珠母水等處獲勝之實在情形也。」這段欺上瞞下不打草稿的奏章,法軍實際不過5死12傷,反而傷亡慘重的事清軍陣亡三百至四百人。然而,由此已可窺知豬母水被認為不雅,不堪為君王所視而被更易。

民國49年(1960),火燒坪的居民再度要求將火燒坪三字重門牌上去除,以消除不雅與心中的不安。慶幸的事,許多舊地名仍保存在門牌上並未消除。究竟不雅與不安是統治階層的意志為地方居民揣測而呼應當時的政權,或是居民真作如是觀已難以釐清。地名本身即是反映文化、歷史、產業乃至於地理環境,是自然與人文交互作用下的表徵,何來不雅?

許玉河/20200101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