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0-1 街內?街外?

《澎湖紀略》<街市>:澎湖自歸版圖而後,生齒日繁、資用日廣,況地土磽瘠,不產百物,所有衣食、器用悉取資於外郡。如布疋、綢緞、磁瓦、木植等貨,則取資於漳泉;米穀、雜糧、油糖、竹藤等貨,則取資於臺郡;無一物不待濟於市,則通商惠工實守土者之所有事也。況一十三澳並無馬頭、市鎮以及墟場交易之地,率皆遠赴媽宮埠頭購覓買售。然媽宮之所以諸貨悉備者,固在於坐賈開舖之人,而亦半藉於往來商船隨帶臺、廈貨物,以致於足用也。在此背景下,臺夏郊之商業組織於焉產生,媽宮逐漸形成七街一市的規模。七街包括倉前街、左營街、大井街、右營直街、右營橫街、渡頭街、海邊街;一市則為魚市。七街一市範疇成為我們今日所熟悉的「街內」意涵。然而,百多年前是否如此?

清代文石書書院的產業即包括大井頭街瓦店一座,街內瓦店一座,街仔口瓦店一座,左營街瓦店二座。由此觀之,「街內」一辭又似乎另有所指,而非七街一市的總稱。《澎湖廳志》也提供另一種說法:「然郊商仍開鋪面,所賣貨物,自五穀、布帛以至油酒、香燭、乾菓、紙筆之類及家常應用器,無物不有,稱為街內。其他魚肉、生菜以及熟藥、糕餅,雖有店面,統謂之街外;以其不在臺廈郊之數也。」從上引文,清代「街內」與「街外」的分法,係以臺夏郊為中心。參與臺夏郊經營兩岸三地貿易的商號才稱為街內;反之,則為街外。這也反映臺夏郊在清代的媽宮街獨樹一格的重要地位。

許玉河/20180813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