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2-48 內垵內塹門內庵

1935年,向達在牛津大學Bodleian圖書館整理中文圖書時,抄錄一部明代海道針經書籍,由於著者姓名不詳,封面題有「順風相送」四字,遂將其命名為《順風相送》。向達校注此書,1961年在北京由中華書局出版。同時尚有《指南正法》一書,乃合訂為《兩種海道針經》。

《指南正法》大約成書於18世紀初,爭議不大。《順風相送》看法較為分歧。向達校注此書認為約於1570年,陳佳榮則認為在1593年。更有甚者認為在明永樂年間。這兩本書,都是航海者依據自身的經驗,逐漸發展修正而成。《順風相送》可視為自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自16世紀末,航海者經驗的累積。

在《鄭和航海圖》中,澎湖尚被稱為「平湖嶼」,《順風相送》則稱為「彭湖」;在南洋諸多島中的暗礁,多有「老古淺、老古坪嶼老古石」,可見澎湖的老古石,也是來自於航海者的說法。16世紀末,從福建沿海往彭湖的航路為:「南風時東墻萊嶼往彭湖。萊嶼開船乙辰十更見西嶼頭,入門內庵前拋船為妙。」回萊嶼則:「開船用辛戌、單亥十更取萊嶼為妙。」

吹北風時針路稍有不同:「北風時萊嶼往彭湖前沙開船,辰巽及單巽七更取西嶼及門內庵前為妙,拋船。回前沙則「用壬亥及單亥七更取前沙為妙」。又從南澳往澎湖:「用乙卯十五更取西嶼頭,若船身南邊打水十六七托,硬地,入門住船為妙」。回程「用單酉及庚酉十更取彭湖山,收南澳為妙。」

在《鄭和航海圖》上,東墻位於湄洲、南日島以北,萊嶼則無標註,《海國聞見錄沿海全圖》置之於湄洲以南。南澳則為位處於閩廣交界之處。西嶼頭在明代的東洋航路中,一直是重要的海上指標,在《順風相送》中一覽無遺。有趣的是,在西嶼頭附近有一地名「門內庵」,航海者在看見西嶼頭之後,可立即收入門內庵前椗錨拋船,「門內庵」推測應為鄰近西嶼頭的「內垵」,兩者發音相似。而從南澳往澎湖望見西嶼頭,「入門住船為妙」,門字後面應該是脫「內庵」二字。

成書於1570年至1593年間的《順風相送》,書中提及的「門內庵」應為今日的內垵。「門內庵」與「西嶼頭」皆是16世紀末航海者活動的場域與熟知的地名。內垵又名內塹(tshiám),其最早的名稱應為「門內庵」。

許玉河/20210130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