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0-20 寧靜樸實:員貝嶼

教師生涯的第一站,原本是從吉貝開始。後來,與另一位老師互換服務地點,從吉貝變成員貝。民國81年8月與陳邦泓校長搭乘順次叔的小漁船開啟我的教師生涯。我慶幸自己與人為善互換志願而能讓我認識這一個寧靜又樸實的小島。

員貝嶼的面積不過0.27平方公里,島中央有個開口朝西的小窪地-「坳底」,為本島主要的農業區。島的南部以受侵蝕、搬運和沈積的影響,形成一向南的小突出半島。半島末端,有一底棲砂嘴,退潮時露出水面,與草嶼相連。大退潮時,可順著露出的海蝕平台上,涉水走到對面的湖西鄉沙港村。島西側海域有一溺谷的海底地形,往昔冬季迴游到此的海豚,常沿著此溺谷迴游於沙港與員貝海域,兩村之間的潮間帶十分廣大。因此,員貝嶼雖然隸屬白沙鄉管轄,早期不論在產業活動與歷史開發傳說卻與沙港村息息相關。距離員貝最近的島嶼為草嶼,位於員貝南方海域,島南有一寬五十公尺的貝塚層,夾雜著陶瓷片,屬於明清時期漢人文化遺址。北方則有澎澎灘與鳥嶼;東方海域為雞善嶼、錠鉤嶼,為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西方則為白沙島,與歧頭村有交通船往來。聚落位於島嶼南部。

坳底西側為員貝國小舊址,其前身係赤崁國民學校員貝分班。民國35年(1946)9月設立分班,45年八月增為2班,升格為分校,48年8月奉令獨立為員貝國民學校。57年8月改稱員貝國民小學。84年6月在我退伍之後回到學校參加學生的畢業典禮,卻也是員貝國小最後一次的畢業典禮。同年8月,奉令廢校,校產由赤崁國民小學接收。員貝,有許多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也反映了員貝人善良樸實的民風。

歷史與傳說
有關員貝開發的歷史,1685年杜臻所著的《澎湖台灣紀略》所提及的員貝嶼:「鎮海 港、員背嶼,各有水源、漁寮。但水淺礁多,舟不易往,第於北山築墩探瞭而已!」1686年蔣毓英所著的《台灣府志》提及「員背嶼,偽時居民甚眾,今止零落一、二家。」由此觀之,員貝在明末或鄭氏時代有不少人口。清代初期澎湖南海東吉、大嶼、嶼坪諸島實施虛地徙民的政策。員貝也可能在此政策背景下造成人口急劇的減少,甚至於沒有人居住。依此而論,員貝與澎湖南海諸島的開墾被認為是18世紀中期以後才漸次形成的聚落。其次,員貝廟宇龍興宮,現存最早匾額為光緒癸未年(1883)「德配昊天」,係開基總董王媽涼敬獻。然而,依據明治30年(1897)的調查資料顯示本廟稱為:「太子爺宮,係42年前創立」。由此推測,龍興宮應創建於1855年,創建初期可能極為簡陋,1883年應為較具規模的整建並立匾紀念。龍興宮的興建較澎湖其他早期聚落廟宇的發展是較遲的,也代表員貝的聚落人口的發展,
員貝嶼以陳、王兩姓為主。陳姓來自於白沙鎮海,王姓來自於金門。當地有一則關於陳、王兩姓開墾員貝的傳說:
白沙鎮海陳氏兄弟早於王氏兄弟先來員貝以石圍地,王氏兄弟知道後,馬上駕船也來到員貝,趕緊以樹枝直接在地上劃線佔領土地。此舉引起陳氏兄弟的不滿,雙方發生爭執。最後,陳、王兩姓促請鎮海的鄉老裁決斡旋,雙方化干戈為玉帛共同開墾員貝。

沙港村也有一則與員貝嶼相關的傳說:
據說:員貝在很早以前是屬於沙港的。因為沙港的石滬漁業十分發達,整個員貝至沙港海域之間的潮間帶,都是沙港人建造的石滬分布其間。沙港人巡滬經常走到員貝的山腳下,然而員貝蠻荒未闢到處都是蜈蚣,沙港人只在員貝搭寮休息,不曾移居開墾。後來白沙島有人想要去員貝開墾居住,便徵求沙港人的同意,沙港人便要求欲移居的白沙人準備一副牲禮,由沙港人祭拜報告祖先後,員貝便開始有人居住。

該則傳說所提及的石滬產權,從日治時代《澎湖聽水產調查報告》昭和7年(1932):員貝有兩口石滬,主要位於西側。再依據現今的調查顯示員貝村以南與沙港村以北海域廣大的潮間帶共有23口石滬,全為沙港村民所築造。員貝村民所建造的石滬僅限於員貝嶼以西海域,只有3口。實際的調查與傳說之間相互吻合。據此,石滬不僅扮演著傳統村落對海域利用的延伸,也反映地方家族拓墾的軌跡。白沙鄉白沙鄉員貝村居民主要來自鎮海陳姓與金門王姓,依照員貝當地的傳說:鎮海陳姓早於金門王姓來員貝開墾。再對照沙港村人同意白沙鄉民開墾員貝的傳說,共同反應一個事實:「員貝嶼的先民屬於澎湖居民的二次移民,其開發晚於澎湖本島或白沙島等較大的島嶼。」

員貝島西北方海岸有一支獨立海蝕柱,形貌似筆,當地人稱它為「石筆」。此海蝕柱東側有一較突出的岩塊,其橫臥的柱狀玄武岩十分雄偉,當地人稱它為「石硯」。整體看起來就像原被這張大桌子上擺放著硯台和筆。傳說,清朝時有艘船在澎湖發生了船難,其中一位老人過世了,就葬在員貝這張文桌的附近。後來這位老人的子孫,不是中狀元就是進士,連續好幾代,子孫個個事業有成,所以就打算把葬在員貝附近的祖先遷回家鄉,但是這墓一遷回大陸之後,整個家族的家道就中落了。所以大家都傳說那位老人葬的位置,正好像一個人坐在桌子旁邊,桌子上有硯台,有筆,就像一位官老爺坐的位置一樣,是個可以庇蔭子孫的好地理。

員貝的寺廟龍興宮主祀哪吒太子,現存最早匾額為光緒癸未年(1883)「德配昊天」,係開基總董王媽涼敬獻。光緒甲申年(1884)澎湖通判鄭膺杰亦贈匾:「風希懷葛」以茲紀念。現今改建後廟內楹聯為員貝文學博士子弟所書。此外員貝尚有數間宮仔,在聚落東側的小廟有個溫馨感人的故事。從前有一位老婆婆帶著孫子從大陸到澎湖,中途遇到船難,老婆婆坐著漂流木來到員貝,但是到員貝的時候只剩下老婆婆,她的孫子已經不知去向。老婆婆被員貝人救起後,大家都很熱心,煮了熱騰騰的高粱粥給她吃。老婆婆吃飽之後含笑而終。員貝人就把她葬在員貝東側鄰海之處,早期還以那塊漂流木雕刻牌位供奉祭拜。爾後改建為小廟形式,門額刻有「有求必應」,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冬至、除夕晚員貝人均會祭拜。尤以小孩子不好照顧時會去拜、請求保佑孩子好照顧。最近一次整修是為陳高惠出資,此廟據說比龍興宮創建的年代還早。

民國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澎湖毒魚歪風盛行,員貝人愛惜自己的故鄉與滋養他們生命的大海,不以如此殺雞取卵手段獲取非法暴利。後山環島步道仍舊嗅得出青草與的泥土的芬芳。如果你肯放慢腳步,風茹草的清香、土丁桂的紫氣隨時與你同在。往北眺望澎澎攤、鳥嶼、吉貝一覽無遺;東方海面雞善錠鉤、雄偉矗立;南有草嶼近在眼前,別小看這一個不起眼的小小島,繞島一周你會有驚奇的發現;西則為白沙島諸村社,身處其中擬定能感受員貝的善良與寧靜。

許玉河/20160730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