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0-25 外垵慈航寺

從現存於慈航寺的木質碑文記載:慈航寺神佛理應始於西嶼燈塔籌建之時,聞知當時即有一尊石質觀音菩薩和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石質觀音菩薩今雖已不存,然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依舊鑲嵌於慈航寺神龕兩側牆壁上。依據許有志的研究,慈航寺又稱為「觀音嬤」或「佛祖寺」,外垵許氏宗支小許祖牌上紀錄的「石佛口」這個名稱,也證明石質觀音菩薩的存在。其次,慈航寺觀音佛祖的信仰也與西嶼燈塔息息相關。

西嶼燈塔清代稱西嶼浮圖創建於1778年,今外垵溫王宮廟埕樹立的<澎湖西嶼浮圖記>與<刱建西嶼浮圖記>原位於西嶼燈塔。浮圖亦即佛塔,西嶼浮圖創建之初即招募僧人看守掌理,故《澎湖續編》始有「澎湖自來無僧,今既建城隍廟,延僧住持;而西嶼塔院又不可以土民職掌,遂屬僧人分司其事。」石質觀音佛祖與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也應始於1778年左右。另外,在浮圖之前則建天后宮供奉媽祖。1875年西嶼燈塔由浮圖型式改建為西式燈塔,天后宮亦被迫拆除,媽祖移祀溫王宮;村民另建小廟供奉觀音佛祖與十二羅漢,另添加奉祀木質觀音菩薩一尊,也因此有石佛口之地名產生。

日治時代,日本砲兵營區設置於西山頂半腰地帶,駐軍常沿此條山路來往,時有冒神威干擾滋事。村民乃勸募籌款遷建寺廟於外垵國小東側山坡之平地。二次戰後,村內信徒籌資擴建一間寺堂於此寺之東側,遷徙觀音菩薩及十二尊羅漢於室內供奉,而原有舊寺堂另奉祀「夫人媽」神靈,稱為夫人媽廟,夫人媽廟左側則建有處理齋飯飲食之香積寮一座。
此時,外垵也創設了鸞堂-指鸞寺開安堂。從現存的手抄殘本開安堂創立於民國36年(1947) 10月22日,入堂者超過百人以上。有別於澎湖其他地方鸞稱為某某社某某堂,外垵鸞堂稱為指鸞寺開安堂,稱「寺」者,顯然與佛教有密切關係,而外垵的佛寺僅有慈航寺。慈航寺目前於正殿神龕存有「教鸞先師陳牌位」,從外垵耆老口訪內容也表示二次戰後曾於慈航寺扶鸞,因此,指鸞寺開安堂設於外垵慈航寺無誤。指鸞寺開安堂先後三次請旨著造鸞書《醒悟新篇》,第一次為民國37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第二次為民國40年2月15日至10月15日然今並未發現任鸞書傳世,第三次的時間不詳。開安堂三次著書之堂主皆為呂有允先生、正董事許助,正鸞手包括李有用、曾朱筆、許勝、呂有益等人。換言之,慈航寺不僅是外垵佛寺,也是鸞堂的所在地。

民國66年(1977)村民呂素梅女士發起捐募重建慈航寺,終獲呂祖蔭、呂奎等人之贊助相互奔走呼籲,逕與村內鄉耆老大許朱生、盧有勵、劉福耀等商議,有志一同允諾拆廟重建,即成立籌建委員會選出董事委員辦理重建計劃工作,並聘請建築師趙天富負責設計圖樣及招標監工等事宜,重建工程至民國72年10月(1983)落成,耗資新台幣貳仟餘萬元。

外垵慈航寺不僅是一座佛寺,也是二次戰後外垵扶鸞創堂的所在地,左側建築於今亦供奉夫人媽與地藏王菩薩,其歷史更可追溯自1778年的西嶼浮圖。慈航寺融合了佛教、民間信仰與鸞堂色彩,歷史交通航路指標等,其豐富多元的宗教與民間文化,正是外垵此地充滿魅力的表徵。

許玉河/20181110

#本文奠基於許有志校長的研究與周舜謹小姐的調查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