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0-29 澎湖天后宮「與天同功」匾

澎湖天后宮「與天同功」匾,《澎湖縣志文化志》記載:此匾原為九龍匾,台南天后宮曾來此模仿,其後媽宮天后宮九龍匾於清法戰爭中為法兵所掠,爾後再仿效台南天后宮之匾複製一面,《開臺澎湖天后宮志》並稱此四字為陳采蕋所仿寫。

依據李建緯老師《歷史、記憶與展示: 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一書:全台共計有26塊的「與天同功」匾,澎湖天后宮所見之「與天同功」匾,匾面共有十三條金龍,傳世品罕見此形式,而中央璽印所書「御賜之寶」,也與目前所見「光緒御筆之寶」的格式明顯不同,並將此匾歸類為「字體與御匾相似或現代重修之匾」。此即《澎湖縣志文化志》所謂於清法戰爭中為法兵所掠,爾後再仿效台南天后宮之匾複製一面,仿製的年代當在天后宮於日治大正12年(1923)重建之際,此種現象亦可見於文澳城隍廟「功存捍衛」匾中央璽印所書為「光緒御筆之寶」;而媽宮城隍廟「功存捍衛」匾中央璽印所書為「御賜之寶」。

「與天同功」匾於《清德宗實錄》光緒7年(1881)10月15日有載:「冬十月初三日(壬戌);諭軍機大臣等:……十五日(甲戌),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此神靈顯應之前因後果李建緯老師於《歷史、記憶與展示: 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一書已有精闢論解不再詳述。過去廟方指稱,原匾係康熙皇帝所賜,然不論是石萬壽與徐曉望的研究,康熙皆未賜匾與澎湖天后宮。且與1923年重建的楹聯書寫不符。根據現有澎湖天后宮大門對聯:
「歲次癸亥年孟冬之月下浣 吉旦
上聯:聖功與天同四十年前御賜匾文於今尚在
下聯:母德堪地配三百載後舊遺廟貌此日重新
正董事林恩深敬獻」

媽宮天后宮於1923年改建時,發起全省徵聯活動,此聯即為馬公長安里碩儒陳錫如(1866-1928)所作。從上聯「聖功與天同四十年前御賜匾文於今尚在」可知,1923年重建天后宮,往前推40年約為1883年左右,正好為光緒7年(1881)清德宗頒賜御匾之際,可見當時媽宮天后宮確實有「與天同功」匾。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戍守媽宮之兵勇放火燒毀媽宮市區。法軍佔據媽宮後,雖欲安撫人心,然媽宮一片荒涼,百廢待舉。故《孤拔元帥的小水手》一書也提及中國人看不起這些戍守媽供的士兵,更有意思的是:「法國的軍官熱愛中國木偶、中國畫。最妙的是這個國家的神父,也就是和尚親自把自己的神都帶過來賣。」「與天同功」匾應在此時,連同許多媽宮的寺廟文物半買半搶的流落異鄉。

目前天后宮所能見到的清代匾額為蔡廷蘭於道光26年(1846)所敬獻之「功庇斯文」,其餘皆為1923年以後之作品。康熙23年(1684),臺灣底定,施琅同諸鎮以神有效順功,各捐俸鼎建天妃宮(台南大天后宮),天妃宮內庭並懸掛康熙御敕龍匾「輝煌海澨」。職是之故,澎湖天后宮縱使有康熙賜匾也絕非「與天同功」,而是「輝煌海澨」。然清代澎湖方志均未有相關之記載,所謂澎湖天后宮有康熙御賜之「與天同功」匾,只不過是歷史記憶的錯置罷了!

許玉河/20181212

#誠心推薦李建緯老師《歷史、記憶與展示: 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