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0-30 石觀音與佛石口

1874年2月美國鳥類學家Joseph Beal Steere由打狗出發前往澎湖。Steere此行的目的是來採集珊瑚。2月,狂野的東北季風捲起層層海浪,撲天蓋地而來。度過被波濤吞噬的凶險,Steere在漁翁島上岸。不再暈船的三天後,Steere走遍全島,並探訪了西嶼塔燈:
這是中國特有的公家機構,十分獨特。用廈門的花崗岩建蓋,很堅固,是一個四層樓的寶塔,約三十英尺高。在每層樓的每個正面,都有一個保佑海員的女神像,以淺浮雕的方式刻在花崗岩上。下層有個木製的女神像,前面香火不斷。看燈塔的人(我認為是佛教的法師),據說禁戒肉食與其他世俗享樂。神像前面放置了一對占卜用的石頭,據說船員來此祈求航行吉祥。塔上的燈好像是次要的事。那是一個很巨大的燈,用花生油點燃。但四周的玻璃,被吹到上面的泥土弄得很暗,透過玻璃幾乎看不到海。

如果《澎湖紀略》與《澎湖廳志》對西嶼塔燈的介紹是「骨」,Steere這一段生動活潑的介紹就是「血與肉」。1875年,這座有著寶塔與媽祖廟的舊式塔燈改建為新式的西洋燈塔。外垵居民不忍神明顛沛流離,將媽祖神像安奉於溫王宮;又將後方寶塔內的石觀音與眾羅漢另外於凱仔城下方坡地另外建廟奉祀,此為今日慈航寺的前身-觀音嬤寺。1937年,觀音嬤寺已稱為慈航寺。
今日慈航寺木碑記載:「本寺神佛理應始於西嶼燈塔籌建之時,聞知當時即有一尊石質觀音菩薩和十二尊石質浮雕之羅漢奉祀於燈塔之內,然不知何許人也,從大陸隨身攜帶而來。」

2018年出版的《澎湖研究第17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梁家豪等人所發表之<舊澎湖燈塔的三維重現研究>,刊登一幅攝於1875年西嶼燈塔改建前的舊照片。從外垵燈塔的復原模型來看,八角形的寶塔,共三層,合計24個面,每隔一個面安裝一尊神像共祭12尊,符合慈航寺木碑所謂12尊石雕羅漢的數量。慈航寺雖然歷經數次改建與遷移,十二羅漢依舊保存完善,鑲嵌於神龕兩側的牆壁上。

然而,石雕的觀音佛祖呢?一度以為失落的神明,在許剛毅老師與許有志校長的指引下,正如十二羅漢一般,也鑲嵌在鎮殿主神的正後方,只是為視線所不及。這13尊神像雖然塗上金漆,然而與最初建造燈塔的石條、石碑一樣,全為浮雕的花崗岩材質,與Steere的描述一致,應為同一時期的文物。如果我們大膽的從1778年算起,這13尊神像在外垵先人細心的照護下,已有230年之久。

西嶼燈塔的正下方海岸,外垵人稱為佛石口,亦及觀音佛祖下方的所在地。外垵許姓宗支「大許」在此有幾座石滬,日治時代總督府府報亦記載此地海岸為佛石口。或有人以為是佛祖口之音轉。從神明的屬性而是觀音「佛祖」;從文物的角度而言是石觀音之「佛石」;而地名的書寫則以佛石呈現!乃至於外垵另一許姓宗支「小許」的祖牌」,也以佛石口抄錄!此二者,皆有其立據之基礎,我們當尊重在地的記憶與書寫!至於《澎湖地名辭書》以佛造口為條目,"造"字就偏離歷史與文化的脈絡!

佛石口地名的共同記憶,石觀音與羅漢的安奉,這一份對神明的崇敬,正透過外垵人一代一代的守護繼續傳承著。

許玉河/20181231

#感謝許剛毅老師
#感謝許有志校長
#陳英豪徐佳慧神隊友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