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3-13 二十世紀前期澎湖人在東沙

1907年8月11,日商西澤吉次率眾入侵東沙島,欲開採鳥糞(磷礦)及海人草(驅除蛔蟲)等,並以自己的姓氏將東沙島命名為西澤島。西澤陸續組織工人在島上修建碼頭、造屋,並計畫修建倉庫、病院、醫務室、燐礦乾燥室等設備,以圖長久開發西澤島的資源。

東沙島本來漢人活動的領域,清嘉慶18年(1813),英籍船長羅斯(Ross)在東沙島上進行測量工作時,發現有一間中國傳統的廟宇,以木板所建成。其後,在咸豐8年(1858),兩艘英籍軍艦曾到東沙島從事探測,也發現島上有廟宇。19世紀中期,英國自然科學家柯林烏(Collingwood)在東沙島上收集生態與人文等資料,進一步證實了在東沙島上,確實有一間中國式的廟宇,廟中所祭拜的神像數,約有三、四十尊之多。顯現漢人對東沙的利用,有相當多的人數與長遠的時間。西澤為了掩飾漢人開墾東沙島的證據,他組織工人把島上已有的廟宇設施等催毀,以便將其說成是無人島。

西澤吉次侵占東沙島獲得日本政府的支持,四國丸、不動丸、第參多聞丸等船隻也預定加入航行的船班。台灣人與澎湖人也有在析澤招募下,前往東沙參與開發工作。沙港鄉曾岳、曾文備兄弟即為其中之一。1908年7月,有澎湖人自東沙島回鄉,談及島上概況:「西澤島」周圍不及二十里,位處香港之東,西介菲律賓,航船遇颶風,多有漂至該島者。山上有一古廟,所祀不詳何神。然樑下懸一卷書,載明某處有餘糧、飲水、某澚可泊舟、某時有捕魚船到此、水程里數等。其山上古樹一株、傍置煙具風燈、磁碢等。本年西澤經營該島,已將古廟剗平,築室築藔,十分繁鬧。近四月有廣艇數艘,駛泊該港,舟人欲到該廟進香,發現廟宇被毀,乃憤回艇中歸鄉述及當道。西澤島當時內地人及本島人合計約四、五百人。夏季因氣溫過高,晝間常不能操作,漸時停工。苦力工資分為三等:下等五十錢,上等至七十錢。西澤島現時燐礦鳥糞甚多、蠔貝難數,一月有二、三輪船往返。從澎湖人的描述,東沙島的廟宇在1908年備析澤即次所毀,近四百人開墾東沙島,顯得熱鬧蓬勃。再者,澎湖廳於日治初期,在澎湖試養珍珠貝,在東沙工作的澎湖人,也由西澤島採母貝數百箇而歸,不幸船入基隆前,全部死滅。日人植物學家川上瀧彌也在東沙島作植物調查,1909年引進「雨落」於澎湖試種。

另一方面,日人強佔開發東沙島的舉動,引起清國的不滿。依據湯熙勇的研究,清外務部及兩廣總督張仁駿,分別與日本外務省及日本駐廣州領事瀨川淺之交涉歸還東沙島事宜。1909年,清日雙方簽訂《交還東沙島條款》,清政府以16萬銀元收購西澤吉次投資的各項設施,西澤吉次同意交納賠償金及稅款等,結束了日本人的開採及占領計畫。同年11月19日,廣東省在東沙島舉行立碑,重申主權。然而,東沙島仍時有日人侵擾。

昭和5年(1930)1月3日正午,第一西瀛丸船員8名、日本人6名與澎湖人7名合計21名,自安平出發前往馬公,船上尚有貨物白米二百包、石油五十罐等貨物,合計近二千元。從同日晚間10時,鄰近虎井島八海浬左右,船隻機械故障,不能航行,遂任其漂流。1月4日清晨5時,漂流至望安東方五海浬的海面上。此時強烈的東北風,船隻不知所往,1月9日午後4時,竟然漂流至西澤島附近觸礁。夜間,船上乘組員望見島上燈火,欣喜若狂,乃將船上貨物投入海中,以減輕船隻重量以脫離暗礁。

然而,遲至17日午後9時才成功,1月18日上午11時向西澤島航行,同日下午九時抵達西澤島。然而,因登島困難,再轉往南側,19日清晨5點始上陸。透過西澤島上中國無線電信所的協助,致電台灣總督府乞求救援。由於島上居住空間有限,西瀛丸21人只能蝸居船上,以船上剩餘的物品果腹,島上的中國駐軍也給予醬油沙糖等物資聊以度日。22日,馬公要港部派出驅逐艦「榆」前往西澤島。由於東沙島附近暗礁密布,天候不佳,榆驅逐艦靠岸困難,遲至24日下午3時,終於抵達東沙靠岸,解救漂流東沙的西瀛丸乘員。一行人大難不死回到澎湖後,並在馬公海關前攝影留念。

西瀛丸從虎井之東,竟然一路漂抵東沙島,兩地直線距離超過400公里。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澎湖海域的「落漈」,《夜譚隨錄》卷一:「落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洋船至澎湖以下,遇颶風作,漂流漈中,回者百一。蓋海水之中,又有急流以海水為崖岸焉,斯亦奇矣。予在鄞江時,聞閩人過台船,漂入落漈者,其迅如飛,瞬息不知行幾千里,舟中數十人,咸以為斷無生理,但相顧傍徨,任其漂泊顛沛。久之,忽聞大震一聲,人人顛倒,船遂不動,眾莫測其故,徐出視之,方知抵一荒一島。船為漈水所推,直上沙岸,故擱不行。」

《澎湖廳志》亦記載:「洪銓,紅羅罩社人。性矜高而盡孝。少充臺灣營伍,嘗由廈門配船東渡,中流遭風,折舵飄至澳境之南,水趨下,所謂落溜也。風忽轉,潮亦乘發,隨風潮吹至一港。海濱多壞舟,沙際皆白鏹,為海潮磨盪薄如葉,與白骨錯列;大鳥狀奇異,見人不飛。沙際多大蚌,其珠大者若棋子;或誤踐之,足為所鉗,立斃。故登岸者必謹防之。銓與同輩舍舟上岸,循海覓路。行糧既盡,採海物為食,日有死者。銓在廈時製有丸藥,攜歸將以奉母,日嚥數丸,得延喘荒山灌莽間,與奇禽異獸為伍。同伴尚五、六人,行十餘日,無民居;遙見海上夾舺船,號而求救。船下杉板救之,乃罄所有歸於夾板,得載以歸」

不論洪銓漂抵荒島,獲得巨寶脫險回歸,或是閩人過台顛沛無名沙洲,或許他們到達的一如西瀛丸,就是南海中的東沙、西沙、南沙,也未可知。今東沙島上有東沙大王廟,立有〈東沙大王廟誌〉,茲抄錄如下:

民國三十六年夏天,關聖帝君之聖駕乘獨木舟漂流至防區第三據點,全島官兵欣喜之餘,乃於現地建廟奉祀,承天意之庇佑,信眾索求均能應驗,迄今香火綿延,防區官兵乃尊稱為「東沙大王」,期間於民國五十五年完成整建,其後陸續翻修始有今日規模,不僅成為防區官兵精神寄託,亦為南海作業漁民之心靈支柱。

海軍陸戰隊四一四營支援連全體官兵謹識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三日

玉河/20210110

#湯熙勇 東沙海域文史資源調查研究成果報告
#湯熙勇 20世紀前期日本人在南海島礁活動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陳文豪 落漈故事試析
#感謝呂政豪教授提供照片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