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0-8 花生「柑」甜

初夏,西嶼「白膜花生」上市,裊裊炊煙散發淡淡香氣,這是屬於澎湖早熟花生的季節。「湖東西地頗窪下滋潤,故多種蔬菜。南寮有井,又有宅可避風,故多種柑。西嶼小池角等社,亦稍滋潤,故花生早種早熟也。」澎湖數個社里的農業特色,《澎湖廳志》一語涵蓋。西嶼「白膜花生」,早在清代已揚其名。花生又可製油,一向為澎湖最大宗的傳統經濟作物。花生出息既多,或擘其仁以出售,可省運載之費。其殼亦可為薪,花生藤更是澎湖耕牛渡冬的草料。澎湖農家對花生的利用,可說發揮到極致。更有甚者,花生仁製油後的油渣謂之「籸」,可以糞田。澎地所出,皆販往內地,連檣運去,無肯留之以自糞其園者。明治44年(1911)《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豆籸出口可達百萬斤,以至於澎湖的不肖商人將豆籸參雜白猿坑細白海沙,增加重量出售牟取不當之利。

《澎湖廳志》對澎湖農業另一個有趣的的描述就是「南寮有井,又有宅可避風,故多種柑。」澎湖的「柑」種是清末自臺灣之西螺引進,除了南寮,湖西、菓葉、東石等社也有種植。澎湖鹹鹹的水、鹹鹹的風培育出來的柑橘滋味又如何呢?《澎湖廳志》此篇的採錄者認為:「澎地雖果實不植,而柑獨美盛,近比西螺,突過福橘」,澎湖的柑橘評價極高。明治44年(1911)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湖在明治43年(1910)的柑橘產量共有157斤,賣得12元。昭和6年(1931)澎湖柑橘產量來到978斤,產量成長6倍以上,可見當時是有計畫的增加柑橘的栽培,也豐富了澎湖蔬果的成色。

如同澎湖的花生、嘉寶瓜、菜瓜、茼蒿一般,清代、日治時期的澎湖柑橘必有她獨特的甘甜滋味與魅力。

許玉河/20180626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