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52
  • slider image 56
  • slider image 57
  • slider image 58
  • slider image 59
  • slider image 60
:::

0-0-0-9 菜宅與風林

二戰末期,雷依泰海戰美軍重創日軍,日軍節節敗退,海軍幾乎被殲滅。日軍失去海戰能力,設想美軍登陸台澎之際,欲與其在岸邊陣地決一死戰。於是,在澎湖西嶼等地徵調民力挖設許多坑道,並於坑道內貯存食物、武器。《空襲福爾摩沙》一書記載:1944年8月14日美軍第308轟炸大隊於傍晚派遺8架B-24從中國柳村起飛機由於未能發現任何海上目標,於夜間飛往列為預備目標的高雄港投下機上的500磅炸彈。另一架同樣未發現海上目標的B-24,則飛往另一預備目標馬公投下炸彈。這是盟軍首次空襲澎湖。1945年8月14日,美國海軍第119巡邏轟炸中隊清晨出動一架PB4Y-2執行武裝偵巡任務,在上午10時10分以機槍和100磅炸彈攻擊停泊在吉貝嶼的一艘機帆船。下午1時50分再以機槍與100磅炸彈攻擊停靠東吉嶼岸上的一艘機帆船。這是盟軍最後一次在澎湖投彈。在長達一年的空襲行動中,建築防空壕,躲防空壕幾乎成為生活在1944-1945年代的澎湖人的共同記憶。

有別於澎湖本島的防空壕,七美、花嶼以及東西吉等南方諸島有一種可使澎湖居民於野外躲避空襲的石牆,東吉居民稱為「風林」,民國68年農林所的航照圖則於西吉的地圖上標示壘石牆。昔日東吉村長林柱對筆者表示:當時東吉年輕男性多徵調建築此類避難設施,石牆約有一人高,一公尺寬,是為了躲避空襲用。《認識花嶼》一書亦提及此類石牆為防禦工事,共有兩條。曾佛賜先生訪問花嶼燈塔看守者,明確得知此類石牆是日治時代建造防止掃射的防禦工事,石牆中間有填土,可供人上面行走。「風林」一詞,蓋因此類防禦避難建築與日治時期推動的防風林-萱草土堤極為類似,因此常被誤認為菜宅,實為極大的謬誤。

何謂「菜宅」?清代《澎湖廳志》有最佳的詮釋:「築牆用老古石,皆掘於內海波間。掘後復生,取之不竭。社外附近瞍園,亦用老古石周圍堆砌短垣,謂之宅者,……澎人多圍宅種菜,而南寮、東石等社,或以種柑。必有井而後可築屋……。」水,是菜宅成立的必要條件。換言之,沒有水源,如何種菜?水源可來自一般水井、畚箕井或是溪流溝渠等水源。其次,菜宅也需要肥料,1906年《臺灣日日新報》即報導:澎湖之菜園,多於近山窳溝傍之處,擇其地之最濕潤者,植以茅蘆,或疊圍硓古石,以爲防風。園中多有掘井,以爲灌溉之用。每日午前四時,則擔糞桶赴媽宮汲糞,至午歸來。薄暮則汲井水灌之,日日如斯。稍生怠懶者,則枯槁而無收成矣。其中以東衛、菜園、石泉、雙頭掛、大城北、鼎灣諸鄉,多專是業。

水與肥料對菜宅的重要性,缺一不可。花嶼燈塔的山頭、東吉、西吉北方高地的山野何曾看見水井呢?其次,西吉、東吉、花嶼的風林長達數百公尺,與澎湖本島的菜宅多臨近社里領域或位於住家旁,一塊一塊的小面積種植迥異,而如此大面積的土地,又需要多少井水或肥料呢?想必東北季風一起,菜蔬肯定必死無疑。

防禦避難的「風林」,應予正名。其次,澎湖各地有許多「園」,也多圍有石牆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卻非種植蔬菜的「菜宅」,不可因有玄武岩牆即歸類菜宅,此不可不察。

許玉河/20180608

 

 

 

 


:::

雷達回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