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澎湖島嶼景觀與海岸地形

活動執行單位:澎湖縣隘門國民小學

活動指導教授: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林明聖教授

探索團隊成員:澎湖縣隘門國民小學

       許進來校長、王國榮主任、許玉河主任、黃玉惠老師、許自由老師

       專案研究 饒玉芝

活動理念

環境教育始於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其發表的「人類宣言」讓我們開始注意到環境的相關議題,而在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後,對環境的覺知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公民必備的條件,也是應盡的責任。

人與自然間的互動如何界定?這是需要學習的,如何透過教育的方式,讓學童對環境能有所覺知,提升對環境的敏感度,擁有環境相關的概念與知識,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進而擁有環境的行動技能,及其行動經驗都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也唯有真實透過對鄉土的研究與推廣,方能將此一觀念深植學子之心,當這顆種子開花結果時,也正代表人與自然的和諧。
澎湖最為人所稱讚的地質地形便是多樣且豐富的玄武岩節理景觀,無論是直立的柱狀節理、低平火山口、片狀節理、不規則節理等,皆十分引人入勝,而就其分佈狀況而言,主要是在海岸地帶,故透過對海岸與各個島嶼的探索課程,一方面讓學能能到澎湖各地實查自己的土地外,建立與土地、大自然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能藉此建立一些探索成果與人分享,這些都是環境教育與自然科學教育最重要的一環。

澎湖這個世界級的玄武岩景觀,已是居民生活中不可分離的一部份,透過對澎湖島嶼景觀與海岸地形的探索課程,這種「觀察自然、體驗自然、自然生態e-learning」的真切探索活動,定能將環境教育的核心價值深植學童的心中,可以使學生發揮環境愛,進而使自然環境得以永續經營與利用。

▲ top

 

活動內容

1.學習之路

(1)繪畫天地:透過繪畫的教導與練習,提升實物寫生的能力,以備探索活動記錄環境等相關因子。

(2)鏡頭下的世界:透過學習如何使用數位相機,以記錄探索活動對象的各項特徵,並與繪畫記錄相輔相成。

(3)探索之初:學習野外實查的記錄方式,並學習如何規劃探索自然的方式。

(4)科學閱讀:學習透過網路與圖書館搜尋相關資源,學習如何有效閱讀科學性文章,並學習做較好之統整與歸納。

2.探索之旅

(1)探索地質公園系列:地質公園代表澎湖一市五鄉的地質地形特色,透過對六處地質公 園的探索,便能對澎湖玄武岩景觀有一概括成果,同時也能瞭解各處是否存在火山頸地形,並分析其中火山頸地形的種類。這些探索地點如下:

(a)馬公市桶盤嶼

(b)湖西鄉奎壁山與赤嶼

(c)白沙鄉吉貝嶼

(d)西嶼鄉小門嶼

(e)望安鄉天台山

(f)七美鄉東北海岸

(2)探索家鄉玄武岩系列:澎湖除了地質公園擁有區域性代表的玄武岩景觀外,在其他地
方一樣擁有不凡的景觀,故探索火山頸地形自不能忽略這些地方,但由於區域廣大,
探索活動將之分為幾個主要區域進行探索,其分區如下:

(a)本島區域-包含澎湖本島(馬公市與湖西鄉)、中屯島、白沙島、西嶼鄉。

(b)東海區域-包含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的雞善嶼、錠鉤嶼、小白沙嶼三個島嶼,以及員貝嶼、鳥嶼。

(c)北海區域-包含目斗嶼、險礁嶼、姑婆嶼、鐵砧嶼、金嶼。

(d)南海區域-包含將軍嶼、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南鐵砧嶼、頭巾嶼。
※部分島嶼無法登島。

3.成長之果
(1)網路BLOG:在探索過程,透過建立BLOG,用以記錄整個研究與討論成果,並將成果與同學分享。

(2)解說員訓練營:讓學生在探索活動後,練習將成果發表給其他同學,進而為同學與師長進行戶外解說工作。

活動時間

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

活動地點

1.澎湖縣隘門國民小學。

2.澎湖縣六大地質公園預定地。

3.澎湖縣本島與各離島。

參加對象

澎湖縣隘門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

▲ top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

1.過程技能
觀察
1-3-1-1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操作
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比較與分類
1-3-2-3依差異的程度,作第二層次以上的分類
組織與關連
1-4-3-2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
歸納、研判與推斷
1-3-4-1能由各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4-2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性並作詮釋
1-3-4-3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1-3-4-4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1-4-4-1藉由資料、情境傳來的訊息,形成可試驗的假設
傳達
1-3-5-1將資料用合適的圖表來表達
1-3-5-2用適當的方式表述資料(例如數線、表格、曲線圖)
1-3-5-3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1-3-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1-4-5-1能選用適當的方式登錄及表達資料
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瞭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
1-4-5-3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
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
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
1-4-5-6善用網路資源與人分享資訊
2.科學與技術認知
認識物質
2-3-3-1認識物質的性質,探討光、溫度、和空氣對物質性質變化的影響
認識環境
2-3-4-4知道生活環境中的大氣、大地與水,及它們間的交互作用
認識常見的科技
2-3-6-3認識資訊設備(如電腦主機及周邊設備)和其材料(如半導體......等)。
認知層次
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
2-4-1-2由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及設計解決問題的流程,經由觀察、實驗,或種植、搜尋等科學探討的過程獲得資料,做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關係的研判,並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做科學性的描述
認識環境
2-4-3-2知道地球的地貌改變與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變動及彼此如何交互影響
認識物質
2-4-4-2探討物質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認識常見的科技
2-4-8-7使用網際網路蒐集資料傳遞訊息。
3.科學本質
3-3-0-3發現運用科學知識來作推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
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
3-4-0-4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
5.科學態度
細心切實
5-3-1-1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佳抉擇
5-3-1-2知道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求真求實
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
5-4-1-2養成求真求實的處事態度,不偏頗採證,持平審視爭議
5-4-1-3瞭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
6.思考智能
批判思考
6-3-1-1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理的求證和質疑
解決問題
6-3-3-1能規畫、組織探討的活動
綜合思考
6-4-1-1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性(例如認定若溫度很高,物質都會氣化)
推論思考
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批判思考
6-4-3-1檢核論據的可信度、因果的關連性、理論間的邏輯一致性或推論過程的嚴密性,並提出質疑
創造思考
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
解決問題
6-4-5-2處理問題時,能分工執掌,做流程規畫,有計畫的進行操作
7.科學應用
7-3-0-2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7-3-0-3能規劃、組織探討的活動
7-4-0-4接受一個理論或說法時,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判斷
8.設計與製作
8-4-0-2利用口語、影像(如攝影、錄影)、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實物表達創意與構想。
8-4-0-4設計解決問題的步驟。

相關學習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

語文領域
2.聆聽能力
B-2-1 能培養良好的聆聽態度
2-1-5-2 能讓對方充分表達意見。
2-1-9-4 能主動參與與溝通與協調。
B-2-2 能確實把握聆聽的方法
2-2-10-11 能正確記取聆聽內容的細節與要點。
2-2-10-12 能從聆聽中,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3.說話能力
C-2-1 能充分表達意見
2-1-1-1 在討論問題或交換意見時,能清楚說出自己的意思。
C-2-2 能合適的表達語言
2-2-2-2 能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或看法。
2-2-3-3 能轉述問題的內容,並對不理解的問題,提出詢問。
2-2-4-5 能說出一段話或一篇短文的要點。
2-2-8-6 能具體詳細的講述一件事情。
C-2-3 能表現良好的言談
2-3-7-7 說話用詞正確,語意清晰,內容具體,主題明確。
2-3-7-8 有條理有系統的說話。
2-3-8-9 能利用電子科技,統整訊息的內容,做詳細的報告。
C-2-4 能把握說話重點,充分溝通
2-4-10-4 能與人討論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5.閱讀能力
E-2-6 能熟練利用工具書,養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2-6-3-1 能利用圖書館檢索資料,增進自學的能力。
2-6-3-2 能熟練利用工具書,養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2-6-3-3 學習資料剪輯、摘要和整理的能力。
E-2-8 能共同討論閱讀的內容,並分享心得
2-8-5-1 能討論閱讀的內容,分享閱讀的心得。
2-8-5-3 能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參與團體的精神,增進人際互動。
6.寫作能力
F-2-1 能培養觀察與思考的寫作習慣
2-1-1-1 能養成觀察周圍事物,並寫下重點的習慣。
F-2-9 能練習使用電腦編輯作品,分享寫作經驗和樂趣
2-9-8-1 能利用電腦編輯班刊或自己的作品集。
F-3-1 能應用觀察的方法,並精確表達自己的見聞
3-1-1-1能應用觀察的方法,並精確表達自己的見聞。

數學學習領域
N.數與量
N-3-15 能以適當的正方形單位,對曲線為成的平面區域估算其面積。
N-3-17 能理解簡單直立柱體的體積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
S.幾何
S-2-02 能理解垂直與平行的意義。
S-3-03 能以適當的正方形單位,對曲線為成的平面區域估算其面積。
S-3-06 能理解簡單直立柱體的體積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
A.代數
A-3-12 能運用平面直角坐標系及方位距離來標示位置。
D.機率
D-2-01 能認識生活中資料的統計圖。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1.認識自我
1-3-3 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發展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1-3-5 了解學習與研究的方法,並實際應用於生活中。
2.生活經營
2-3-2 觀察野外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變化。
2-3-3 規劃改善自己的生活所需要的策略與行動。
3.社會參與
3-3-3 熟悉各種社會資源及支援系統,並幫助自己及他人。
4.保護自我與環境
4-3-2 探討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討論如何保護或改善環境。

與重大議題相關之分段能力指標

資訊教育議題
4-3-2 能找到合適的網站資源、圖書館資源及檔案傳輸等。
4-3-3 能利用資訊科技媒體等搜尋需要的資料。
4-3-4 能針對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5-3-4 善用網路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了解過度使用電腦遊戲、bbs、網路交友對身心的影響;辨識網路世界的虛擬與真實,避免網路沉迷。
4-4-1 能利用網際網路、多媒體光碟、影碟等進行資料蒐集,並結合已學過的軟體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
5-4-2 適時應用資訊科技,透過網路培養合作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
環境教育議題
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1-3-1 藉由觀察與體驗自然,並能以創作文章、美勞、音樂、戲劇表演等形式表現自然環境之美與對環境的關懷。
2.環境概念知識
2-2-2 能持續觀察與紀錄社區的環境問題並探究其原因。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3-2-1 瞭解生活中個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並培養與自然環境相關的個人興趣、嗜好與責任。
3-3-4 能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4.環境行動技能
4-2-4 能運用簡單的科技以及蒐集、運用資訊來探討、瞭解環境及相關的議題。
4-3-1 在面對環境議題時,能傾聽(或閱讀)別人的報告,並且理性地提出質疑。
4-3-2 能客觀中立的提供各種辯證,並虛心的接受別人的指正。
4-3-4 能運用科學方法研究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行策略。
4-3-5 能運用科學工具去鑑別、分析、瞭解周遭的環境狀況與變遷。
5.環境行動經驗
5-2-1 能具有參與調查與解決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 top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

次主題110組成地球的物質(岩石、水、大氣)
岩石的組成與性質
3d.觀察並知道岩石主要是由各種不同礦物組合而成
3e.知道不同礦物各具有明顯特性
3f.知道不同岩石可利用來作不同的用途(如做建材、煉取材料等)
生物圈
4f.暸解地球上生物分布的範圍;並體認地球擁有維繫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以及人類必須珍惜並愛護地球環境的重要性
次主題210地表與地殼的變動
地表作用
3a.知道土壤是岩石風化後和動植物遺留的有機質等所組合的微粒
3b.知道地表變化主要是由各風化、侵蝕、和沉積等作用所造成
3c.認識當流水之流速與流量不同時對地表所產生的影響不同
地貌的改變
4a.瞭解地貌改變的主要原因(如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及一些地質活動)
4b.認識地球上許多快速變化的作用,如火山爆發和地震
4c.認識褶皺、斷層等常見的地質構造,試著解釋台灣地區各種地形的成因
板塊構造運動
4d.知道火山爆發、地震、和山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板塊構造運動
次主題214溫度與熱量
溫度與物質性質的改變
4d.知道加熱會改變物質形態,發生脹縮、熔化、蒸發、擴散等現象
次主題320地層與化石
化石
3a.認識一些常見的化石,並知道它是古代生物的遺骸
化石與地層
4a.知道化石紀錄了曾經在地球上生存過的動植物以及當時的環境狀況
4b.體認層狀的沉積岩可用來了解地球表面活動的歷史
4c.知道化石可用來幫助地層的對比
4d.認識化石形成的過程和化石紀錄中生物的消長
次主題511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
人類活動和環境
3a.知道人類活動會改變環境,這種改變可能破壞自然環境;並瞭解森林面積的減少對大氣、土地等的影響
次主題512資源的保育與利用
自然資源
3a.認識各種自然資源(如土、岩石、石油、煤、淡水、空氣、陽光、各種動植物)、其用途及資源之有限性,進而暸解「地球圈」的理念
資源有限
3c.體認自然景觀、水土等自然資源一旦破壞極難恢復
自然資源
4a.經由活動或媒體教學,了解土壤中的黏土成份是陶瓷與玻璃等窯業的主要原料,地層中的石油、煤與天然氣為石化類的礦產並認識其形成過程,而海水中也蘊藏了許多重要礦產資源(如食鹽等),以及體認森林、海洋、山坡地、海岸、土地、礦產等均為重要的資源
次主題521科學之美
自然之美
3a.由觀察欣賞生命成長、天象、地質、海洋、天候變化的奧妙
結構之美
3b.觀察並體會化學結晶之美與礦物之美
變化之美
4c.觀察並體會化學結晶之美與礦物之美
次主題522科學倫理
科學活動的倫理
2a.知道觀察要切實、仔細,所得的資料才可信
2b.要依據可信的資料當論據,提出看法、解釋現象
科學活動的倫理
3a.知道利用不可信的資料,獲得的推論沒有意義,所以研究要誠實
3b.體會科學的研究應尊重生命與環境
科學活動的倫理
4a.實驗的結果是一種智慧財產,不得隨意抄襲

▲ top

 

活動過程記錄、探索成果心得及經驗分享的方式與工具

1. 攝影機記錄各項動態活動。
2. 照相機拍攝各種活動及觀察照片。
3. 運用筆記本記錄觀察心得。
4. 利用學習單記錄探索活動的過程。
5. 利用數位相機攝影與地景繪畫方式記錄野外實查所得。
6. 使用電腦書寫文章。
7. 透過網路記錄學習過程與討論學習心得,並與同學分享成果。

▲ top

 

活動內容所需素材(資料、照片、影片……)

1. 相關澎湖地質地形書籍、影片及圖片、圖鑑、資源網站。
2. 繪畫相關材料:繪畫本、鉛筆、簽字筆…。
3. 作文材料:電腦。
4. 攝影工具:數位攝影機、數位照相機。
5. 播放設備:相關視聽設備。
6. 其他資源:電腦網路。

▲ top

 

相關網站連結

1. 台灣的自然保留區

  http://ngis.zo.ntu.edu.tw/nr

2. 台灣主要礦物與岩石

  http://140.115.123.30/mineral/mineral.htm

3. 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http://wh.cca.gov.tw/tc/tw/tw_info.asp

4. 澎湖火山

  http://earth.fg.tp.edu.tw/learn/esf/magazine/981203.htm

5. 臺大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岩石篇

  http://nadm.gl.ntu.edu.tw/rock

6. 自然與人文博物館(地質學)

  http://digimuse.nmns.edu.tw

7. Hot Spot火山研究中心

  http://volcano.gl.ntu.edu.tw

8. 臺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

  http://web2.nmns.edu.tw/89volcano

9. 澎湖的玄武岩

  http://basalt.phhcc.gov.tw

10.澎湖地質公園

  http://www.nknu.edu.tw/~geo/01_homepage/web1220

11.澎湖地景資源網

  http://landscape.phc.edu.tw

12.烈焰之子:探索澎湖地質地形之美

  http://www.amps.phc.edu.tw/nature/basalt

▲ top

 

相關參考資料

1.  王鑫(民93)。台灣的特殊地景:南台灣。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2.  王鑫(民93)。推動澎湖地質公園計畫。輯於澎湖縣政府(主編),澎湖永續發展經營管理研討會—地質公園設置與推動論文集。澎湖縣政府。
3.  王鑫、王曉鴻、陳郁婷、許玲玉(民94)。推動澎湖玄武岩地質公園。輯於林俊全(主編),澎湖意象。澎湖縣政府。
4.  王鑫、馮治華(民80)。澎湖的地形景觀。交通部觀光局。
5.  宋聖榮(民93)。澎湖的火山故事。輯於紀麗美(主編),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澎縣文化局。
6.  林長興(民81)。澎湖群島之地質地形。初版。省教育廳。
7.  林長興(民86)。澎湖縣玄武岩地景保育解說手冊。澎縣府。
8.  林長興(民89)。碧海藍天澎湖灣。澎湖縣政府。
9.  林長興(民94)。「澎湖地質地形之美」摺頁。澎湖縣自然學友學會。
10.林長興、謝光彩(民85)。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澎湖縣政府。
11.饒玉芝(民93)。澎湖縣世界遺產潛力點:玄武岩研究彙編。澎縣文化局。
12.曹恕中、宋聖榮、李寄嵎、謝凱旋(民88)。臺灣地質圖說明書:澎湖群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3.莊文星(民88)。臺灣之火山活動與活成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4.許自由(民94)。澎湖地質地形秘笈。澎湖縣野鳥學會。
15.許自由、周麗炤(民95)。玄武岩‧澎湖瑰寶。澎湖縣政府。
16.郭金龍(民93)。澎湖玄武岩的地景。輯於紀麗美(主編),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澎縣文化局。
17.陳文山(民86)。岩石入門。遠流。
18.陳培源、張郇生(民84)。澎湖群島之地質與地史。澎縣文化。
19.陳造明、莊正賢(民94)。澎湖地景與自然景觀解說手冊。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top